上周我们提到的C家内部使用的“彩宝分级体系”,其中谈到一项宝石净度评级指标——C家的专家在挑选的天然宝石时,会避免有矿缺和裂隙的宝石,包容宝石里的内含物,认为这是个好现象,代表着天然属性,也是产地识别的标记。这一做法在欧美的宝石美学发展进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,已经逐渐为主流所认可


图片

蓝宝石、红宝石、祖母绿中的内含物


对于天然宝石,“净度”是衡量其品质、稀有度、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。然而天然宝石因其矿物品种不同,净度差异非常明显。如果用钻石“4C”标准里的净度标准来衡量彩宝的净度,这是否合理呢?答案当然是——“不合理”。


图片

钻石净度标准


对于一些宝石来说,从矿床里开采出来的原石就颗粒大净度高,切割打磨出来的裸石自然也非常容易高净度大克拉,例如:水晶、海蓝宝等。有些宝石因为有着丰富的内含物包裹体,很难切割打磨出净度高的裸石,但因为这些包裹体却拥有了特殊的光学效应,例如:星光红蓝宝、金绿猫眼、欧泊等。


图片

宝石品种大全,史密森学会


那我们就不参考“4C”里的净度标准了吗?当然不是啦!不同的宝石品种之间存在的明显净度差异,GIA分了三大类:通常肉眼干净;通常含有肉眼可见的包裹体;普遍有内含物及明显缺陷。(“肉眼干净”,是指不借助任何工具,在日光或等量灯光下,眼睛在距离宝石约15-30厘米的地方观察。没有肉眼可见的包裹体或明显缺陷。


图片

GIA 宝石品种净度分类


比文字版更直观点,我们可以参考DK出版的《宝石鉴赏》中,根据净度特征对常见宝石品种进行三类划分的分类示意图。(↓下图)


图片

《宝石鉴赏》中的净度特征的宝石分类


第一类,通常“肉眼洁净”,没有肉眼可见的包裹体。这类宝石通常净透,甚至没有微小的包裹体。对于宝石工匠、收藏家和珠宝上来说,具有很高的吸引力:海蓝宝石、金色/黄色/黄绿色绿柱石、锂辉石、摩根石、烟晶、坦桑石、绿碧玺、蓝色锆石,钻石等…


第二类,通常含有肉眼可见的包裹体,但这些内含物对于宝石整体美观影响不大。许多这种带有可见包裹体的宝石会镶嵌用在珠宝上。例如红柱石、亚历山大变石、石榴石、橄榄石、紫水晶、黄水晶、紫黄晶、红宝石、蓝宝石、碧玺(除绿/红/西瓜碧玺之外)、锆石(除蓝色)等…


第三类,普遍有内含物及其他明显缺陷。即使这类宝石有着肉眼可见的内含物,也会被用来切割打磨加工成宝石,因为这些内含物被认为是这些宝石品种独有的魅力。例如祖母绿,红绿柱石,红色系碧玺,西瓜碧玺等…


图片

绿柱石家族(原石)


同一品种宝石,不同颜色也会存在净度区别。虽然矿物名称相同,但它们的致色元素、生长环境不同,使其内含物包裹体的特征变得不同,净度也就有所差异。例如绿柱石家族中,海蓝宝石、金绿柱石、摩根石与祖母绿、红色绿柱石的净度差别就很大。


图片

GIA 三类宝石净度等级分类


通过对不同的宝石品种进行分类,再用相对合理的净度标准去评价它的分级,是不是就合理很多了呢?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理解,“很干净的”祖母绿与“很干净的”钻石,两者的“很干净”其实是不一样的呢?是否就能接受越浓艳的卢比莱红碧玺,就可能有越多的内含物呢?学会“因宝石而异区别对待宝石净度,才是宝石鉴赏家的必修课。


图片

收藏级-20.89克拉微油级晶体通透肉眼干净天然哥伦比亚祖母绿配钻项链,配吉尔德guild证书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