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普福尔茨海姆珠宝博物馆在谷歌艺术文化平台上举办《珠宝首饰5000年》线上展,之前说了说第一部分“从特洛伊到罗马帝国”和第二部分“拜占庭时期至中世纪晚期”,继续按时间的脉络我们欣赏16世纪-18世纪的珠宝——


第三部分 “文艺复兴、巴洛克和洛可可”


16世纪,欧洲文艺复兴开始进入盛期,对于珠宝来说,一个繁荣时期也随之到来。与中世纪截然不同,这一时期的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奢华生活的追求空前高涨。他们佩戴的珠宝要布满宝石、珍珠和珐琅装饰,穷奢极侈。


尽管教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控制减弱,但是宗教主题依旧影响珠宝设计。这个鹦鹉吊坠(下图)中,绿色鹦鹉被视为圣母玛利亚的象征,白色蜗牛和蜷缩的兔子都隐喻基督教义里的女性美德。立体“雕塑”的珐琅装饰珠宝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典型。


图片

鹦鹉吊坠,德国南部,1560-1570年金,钻石,红宝石,珍珠,珐琅

图片

高品质的红宝石,珐琅彩绘的鹦鹉羽毛,(局部放大)


结合黄金和珐琅工艺,用金色勾勒鹦鹉的羽毛,绿色釉彩配色为突出主石红宝石,非常生动形象。而且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,这一时期的彩色宝石和钻石的品质很高,切割面也较之前多了。

图片

珐琅彩绘细节,(局部放大)


图片

玫瑰切工钻石(局部放大)


这件吊坠(下图↓)是巴洛克早期的珠宝作品,有着极其复杂的细节,类似藤蔓交织的卷曲设计,繁复华丽的夸张造型,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装饰的艺术风格相同。宝石和珐琅颜色和谐互动、对称协调是巴洛克时期珠宝的特点。

图片

吊坠,Pere Juan Poch捐赠,奥地利维也纳,1580-1587年

金,钻石,红宝石,珍珠,珐琅


图片

巴洛克吊坠(局部放大)


工匠们在黄金或者铜制胎底上进行绘画,外圈以花形、藤蔓植物等元素或柔美“丝带”状环绕珐琅彩绘或镶嵌宝石珠宝正反都可以是画面,或者背面刻有精细的花纹装饰,这种精致的微绘艺术珠宝在17世纪非常流行。


图片

圣凯瑟琳的吊坠,西班牙,17世纪黄金、珐琅


随着珐琅微绘技法的成熟和发展,欧洲宫廷开启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华丽的新时代。16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,肖像微绘珠宝成为珠宝设计的一大流行元素。从欧洲宫廷开始,类似“徽章”的肖像微绘珠宝(下图↓),除了有纪念和荣誉的佩戴作用,更多的是承载家族聚合与延续的精神象征。


图片

波旁菲利普吊坠,法国,1700银色,铜底微绘肖像,钻石


为了画面更加美观,珐琅工艺更加精进,工匠们开始在白色珐琅底上进行绘画,如同在白色画布上作画一样。珠宝主题与当时洛可可风格相同,摒弃之前过于严肃的创作风格,以贵族情侣及情爱故事为主,描绘享受爱情、享乐生活的美好场景,是宫廷贵族们审美趣味的体现。


图片

“狩猎启程”吊坠,德国,18世纪初金,珐琅绘画


图片

“狩猎启程”挂件(局部放大)


如今的珐琅饰品上会覆以高透明釉面滴胶来作为保护层,而在当时用的是宝石切面或水晶玻璃封贴面来保护画面,又可以达到画面亮化,防刮花等的保护作用。


图片

洛可可珐琅画胸针,德国或法国,1750银、金、托帕石、钻石,珐琅


在第四部分我们将看到“新古典主义”的珠宝首饰。在这一时期,随着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萌芽、考古复兴主义的兴起,珠宝美学迎来了新的时代篇章。


提示:图片及资料来源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官网与Google arts and culture,文字整理翻译编写由意彩石光团队原创,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评论